IARC:IARC和JECFA发布公告,阿斯巴甜将何去何从?

2023年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下属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阿斯巴甜为“2B类致癌物”,而同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下属机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也在同期公布,阿斯巴甜安全可靠,安全剂量(ADI)不变。面对两大机构先后发文,阿斯巴甜能否在食品产业内占领一方区域,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本文将从国际致癌物的分类、阿斯巴甜简介及其相关研究对阿斯巴甜在食品及饮料行业的发展进行预估。01、致癌物分类IARC将致癌物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对人来说确定为致癌物,一共120种,其中包括含酒精的饮料、中式咸鱼、黄曲霉毒素等等;第二类为2A类,2A类指对人很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一共81种,其中包括红肉、丙烯酰胺、油炸产品等;第三类为2B类,2B类致癌物指对人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一共299种,其中包括酚酞、三氯乙酸、β-月桂烯、三聚氰胺等等;3类致癌物是指对人类致癌性可疑,尚无充分的人体或动物数据,一种502种,其中包括苋菜红、丁香酚、过氧化氢、异丙醇、次氯酸盐、苯酚、可可碱等等;4类致癌物是指对人类很可能不致癌,目前仅有一种,为己内酰胺。 由上述可见,就连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含酒精的饮料也是一类致癌物,可是饮酒人群似乎丝毫不在意。致癌物的致癌风险,通常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个是其致癌能力,主要是根据人类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报告、动物实验和生物学机制研究等,将致癌物分类;另一个是暴露水平,主要是指人体实际摄入或接触该有害物质量的多少。表1 IARC致癌物分类表


02、阿斯巴甜及其应用阿斯巴甜,学名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是由两种常见的氨基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生产而成,甜度为蔗糖的200倍。阿斯巴甜在我国广泛使用,共有12大类食品中允许添加,其中包括可乐、冰淇淋、雪糕、蜜饯、果酱、面包、糕点、水产品罐头、醋、沙拉酱、浓缩汤料、碳酸饮料、风味发酵乳等很多食品中,最常见的是无糖碳酸饮料,阿斯巴甜在无糖口香糖、无糖薄荷糖中使用也很普遍。03、阿斯巴甜致癌相关研究关于阿斯巴甜的致癌性早有争议, Sreekanth和Rebecca[1]就曾在《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期刊上发表关于阿斯巴甜是否致癌的综述,该文章从34篇阿斯巴甜是否致癌的相关文章中筛选了10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任何剂量水平下消耗阿斯巴甜与癌症的发生并无显著关系。表2 不同添加量混合效应模型图


图源:Mallikarjun S, Sieburth RM. Aspartame and Risk of Cancer: A meta-analytic Review. Arch Environ Occup Health. 2015;70(3):133-41. 目前得出阿斯巴甜具有致癌性结论的研究仅有Soffritti一人,且是忽略了不利于致癌性结论的反面证据得出了阿斯巴甜具有致癌性。04、阿斯巴甜何去何从IARC将阿斯巴甜分类为2B类致癌物,说明阿斯巴甜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通过对其用量进行管控,能够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JECFA也同时公布,阿斯巴甜仍然沿用之前建立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0-40毫克/公斤体重,并且指出,在目前允许的使用水平下,人群的阿斯巴甜摄入量低于每日允许摄入量,是安全的。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对我国居民的阿斯巴甜摄入量进行评估也发现,我国人群低于全球多个地区人群的摄入量,远低于目前国际普遍采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健康风险很低。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基于多年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抽检数据,对阿斯巴甜进行安全性评估,使用是规范的。 我们喝的任何的酒,包括葡萄酒、啤酒、白酒等等,加工过的肉类都属于1类致癌物,红肉(猪肉、羊肉、牛肉等)都属于2A类致癌物,这些我们日常会吃到见到的食物尚且被划分为1类和2A类致癌物,重金属元素“铅”仅被划分为2B类化合物。所以只要在合理的ADI条件、按照标准使用至相关产品、按照标准限量要求进行添加,使用阿斯巴甜是安全的。05、阿斯巴甜在无糖饮料中何去何从据魔镜市场情报统计,2022.05-2023.06近一年的时间内,无糖饮料的销售额突破33亿元。无糖饮料的起点是代糖,元气森林正是由于一款“0糖0脂0卡”的风味气泡水,一跃成为无糖饮料的龙头。然而,无糖并不是真的无糖,而是使用了一系列的代糖,比如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甜蜜素等。表3 近一年无糖饮料在主流电商平台TOP10爆品

图源:功能食品圈 饮料中的代糖也在逐渐发展,正在逐渐从人工代替向天然代糖升级,本次热议中的阿斯巴甜就是人工代糖,同样的,安赛蜜、三氯蔗糖、甜蜜素均为人工代糖,所以他们的健康性、安全性均存在争议。除此之外,还有糖醇类代糖,比如山梨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等,这些代糖与糖类结构相似,属于半天然糖,部分参与人体代谢,过量容易造成肠胃不耐受,但相较于人工代糖更为安全。除人工合成类代糖和糖醇类代糖之外,还有天然提取代糖,比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属于天然提取,不参与人体代谢,不影响血糖,安全性和健康性最高。预估会成为无糖饮料的热点,而阿斯巴甜由于致癌性的热搜,会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影响,预估各大饮料厂商将不再会使用阿斯巴甜作为代糖的甜味剂。 参考文献 [1] Mallikarjun S, Sieburth RM. Aspartame and Risk of Cancer: A meta-analytic Review. Arch Environ Occup Health. 2015;70(3):133-41.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