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飞碟基地” 1.5平米能种400棵菜(图)

在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的雨伞岗村,有一大片六边圆柱形的“建筑”矗立在“山野田间”,从天空鸟瞰宛如百架外星飞船停靠的隐秘基地一般。记者带着一探究竟的心情,驱车赶赴了这个“神秘”的小山庄。

事实上,这是当地村民的新型蔬菜大棚,如果说无土栽培并不稀奇,但是蔬菜悬空生长,用1.5平方米的面积就可种出390棵菜,一般25天就能完成一轮采摘,是不是就吸引人了?而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山坡雾耕栽培术”。

丽水*雾耕基地

雨伞岗村位于双黄乡北面,330国道穿境而过,由5个位于海拔350米到600米之间的自然村组成。除了丰富的山地资源,具有历史印记的括苍古道更为山村增添了几分神秘。在现场,记者看到基地位于天然的山坳处,近百个立柱式气雾棚错落有致地立在田间。“我们有近500个气雾棚,共10个区域,由于天气原因目前只开放了3个。”基地负责人付剑边走边向记者介绍,“你看,这边是即将采摘的油麦菜和莴苣,那一排种植的都是可食用的穿心莲,只要是你能想到的绿叶菜我们都能种。”

六边形立柱式大棚

眼前六边形的立柱式大棚高约3米、宽约1.2米,棚外用塑料做顶棚,可防雨防寒防风,避免蔬菜因过多雨水而腐烂,棚身周围用纱帐包围,可以有效防止外来虫害侵入。掀开外面白色的“盖头”,记者才看清了里头的“真面目”。棚内细长的管道沿着竖立的泡沫板把养分输送到每个小洞,以1.2米直径的立柱为例,*顶端设置4个喷头,确保6个立面都照顾到。往下每隔一米,再增加一个喷头,确保下半端的菜都能接收到营养气雾。

“菜苗只需依靠这些管道输出的营养液就能快速生长,种出来的蔬菜绿色安全,且营养价值更高。”付剑拿出小洞里的菜苗展示,根部的海绵代替土壤作用,不用农药,不施化肥,现在冬季约35天能收成。

雾耕技术带来变革

由于丽水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雨伞岗村的周围也都是山,没有大片平整的土地适合种菜。付剑在担任两届村主任后,发现传统的农业种植耗时耗力,产量也受到局限。山地雾耕栽培术却行之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匮乏的问题,因为从平面种植改为立体式种植,在单位面积内土地的利用率至少提高了3倍。

“山地雾耕不用开垦过多的土地,甚至在盐碱化的不毛之地及严重污染的废地都可以搭建立柱雾耕系统,全程采用无土化立柱雾培模式,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通过管道弥雾系统循环供应,对生态环境不造成负担,不仅大大提高了果蔬的营养价值,还实现肥水全吸收。”丽水市农业局科技人员张哲说,相比传统农业耕种模式,他们的优势在于低成本低损耗,只需要把蔬菜的芽苗插入栽培架上的圆孔里,其他步骤就可解放人力,从种子的育苗期到成熟期,包括蔬菜生长过程期间的水和营养液都由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感应系统等现代农业技术*把控。问及气雾大棚为何是六边形柱体,付剑的话语流露出感慨,这方面他们没少走弯路。“一开始是圆锥体,导致越靠近喷管顶端的菜苗喷不到水,离得越远的长得越好。再比如圆柱体,虽然喷洒的问题得到解决,但能利用的面积减少了。经过反复尝试,只有六边形柱体能够实现单位面积内效益的*化,每个大棚产值达到60公斤到70公斤左右。”

绿色农业是一种情怀

早在2009年,当时的付剑还是在外从商的生意人,家乡优越的自然环境总是勾起他心中的情绪,他深知想要回归自然,先要遵循自然,保护自然,就必须坚持走绿色农业的路子。一开始,他和两个合伙人都只是满腹情怀的“门外汉”,并没有明确方向。

直到2016年10月,他们在山里引进了由丽水市农科院快繁中心主任徐伟忠老师的气雾栽培技术作为试点。徐伟忠当时放出豪言:“给我3亩土地,就可以为5万人提供果蔬。”听上去仿佛在痴人说梦,然而经过几个月不断地实验,这个豪言即将成为现实。这项技术的突破,将让更多的人吃上无公害的绿色食物。

如今,基地有近150亩的规模,有不少村民加入了雾耕的队伍。付剑说,他*的目标就是带领村民共同建设美丽乡村,通过现代山地农业技术的植入,在增收致富的同时,也让生态文明之风传遍青山绿水。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