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场:棘胸蛙的苗种繁育

       棘胸蛙又称石蛙、石鸡,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是一种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山区的大型特种稀有蛙,最大个体可以达750克。棘胸蛙除食用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一、 棘胸蛙的生物学特性

(一) 形态特征 棘胸蛙皮肤粗糙,背部有许多疣状物,多成行排列而不规则。头、躯干、四肢的背面及体侧布满小圆疣,以体侧最明显。头扁而宽,吻端圆,吻棱不显;鼻孔位于吻与眼之间;眼间距小于鼻间距;两眼后端有横置的肤沟,颞褶极显着;背部涂棕色,两眼间有一黑横纹,上下唇边缘有黑纵纹。雄蛙有一对咽侧内声囊。胸部满布分散的大刺疣;前肢粗壮,指端膨大成圆球形,指侧有厚缘膜;关节下瘤及掌突均发达,第一指基部粗大,内侧三指均有黑刺。雌蛙胸部无刺,背面有分散的圆疣。棘胸蛙后肢肥硕,胫趾关节前伸可达眼部,跗褶明显;趾间全蹼,第一、五趾的游离缘有膜;关节下瘤发达;内耳突发达,无外耳突。

(二) 生活习性 棘胸蛙常喜栖息于深山老林的山涧和溪沟的源流处,尤喜栖居在悬岩底的清水潭以及有瀑水倾泻而下的小水潭,或有水流动、清晰见底的山间溪流中。棘胸蛙畏光怕声,后肢粗壮,跳跃能力很强,弹跳高度可达1米。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灌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不大,多在洞穴周围20—30米,夜深时,返回洞穴。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在草丛、砂砾和石头空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蛇、鼠等敌害或人,迅速退回洞内,或潜入水底。棘胸蛙对气温、水温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在闷热、干躁、气压较低的夜晚,或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纷纷出洞,向较高的岩石或山坡跳跃,并且伴有低沉而雄壮的鸣叫声。棘胸蛙的活动强弱与其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水温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水温18-28℃活动、摄食正常。水温超过30℃则会出现夏眠,水温超过36℃则活动异常,甚至出现死亡。秋末水温低于15℃,开始冬眠,不动不食,双目紧闭,藏于洞内。以避不良环境。冬眠时,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的新陈代谢。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前后水温(在15℃以上)陆续复苏,冬眠期约100多天。冬眠期间,若天气睛暖,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棘胸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穴中。

(三) 摄食习性 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以自身的卵黄囊为营养;当卵黄囊消耗后,以浮游生物、轮虫、纤毛虫、草履虫、苔鲜、植物碎屑为食。人工饲养时,可投喂一些高蛋白的饲料,如蛋黄、豆浆及鱼粉等。幼蛙的食谱较广,以食昆虫为主,兼食蚯蚓、螺蚌幼体、小鱼小虾及其它小型动物。有时也少量摄食一些植物的嫩叶花果种子。棘胸蛙的视力较差,只能食活饵,当发现食物目标时,就猛然跳起,直扑食物对象摄住食物,并迅速卷入口中。捕食多在傍晚和夜间进行。人工喂养时,经过驯化可摄人工颗粒饲料。

(四) 繁殖习性 棘胸蛙雌雄很易从外形上区分:雄蛙个体较大,前肢粗壮,胸部有大黑刺,内掌突有婚垫及大黑刺,有咽侧声囊孔;雌蛙个体较小,前肢较细,胸部无大黑刺,无婚垫,无咽侧声囊孔,繁殖季节腹部饱满、柔软,其性成熟为2龄。繁殖季节为4-9月,5-7月为繁殖盛期。棘胸蛙为1年多次产卵类型。群体产卵一年分三批,第一批在4月下旬;第二批为5月底至6月初;第三批为7月上旬至8月。其产卵量与个体大小、水温及性腺发育状况而有差异。棘胸蛙的交配一般在晚上进行,交配前,雄蛙发出“呱呱”的求偶声吸引雌蛙。雌蛙听到叫声则在水中徘徊,有时发出“卡”的应和声,寻求拥抱。抱对时,雄蛙骑伏在雌蛙背上,并用其前肢紧抱,精、卵同时产出体外行体外授精。

二、 棘胸蛙的人工繁殖

(一) 人工繁殖场的建造 1、亲蛙池的建造:亲蛙池面积以300-400平方米为宜。水面过小,则水温、水质变化激烈,影响亲蛙的正常发育;水面过大,则管理不方便。池深1.2-1.5米,能蓄水1m左右。池底应有少量软泥和水生植物。池堤坡比1:2.5。池的周围或中间应留有一定的陆地,以供亲蛙栖息、摄食,水、陆面积比以1:1为佳。陆地应种植草木、蔬菜等,池内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水葫芦等,便于亲蛙的隐蔽和栖息。 2、 产卵池的建造:产卵池面积较小,一般50-6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浅水区的面积占水面1/3左右,以利亲蛙产卵,池内应移植一些水草,供亲蛙栖息,附着蛙卵。 3、孵化池的建造及孵化箱的缝制:孵化池以专门设计的水泥池为好。面积1-2平方米,可数个连接,以便按不同的产卵期分批孵化。池用砖砌,表面用水泥抹光。池壁高60厘米,池底高出排水沟10厘米。位置尽量靠近亲蛙池、产卵池和蝌蚪池,以便转池。注水口与排水口相对成直线,排水口用弯管自池底导出。孵化池上方设雨棚以遮荫挡雨。蛙卵孵化还可用孵化箱。孵化箱可用40-60目的筛绢布或棉纱布缝制。孵化箱为敞口型,底面积1-2平方米,箱体高60厘米,固定在木框架或用竹竿漂浮在水池中即可。 4、 蝌蚪池的建造:蝌蚪池可以是土池也可以是水泥壁土质池。饲养初期,以水泥壁土质池饲养效果好,一方面池水较清,池水不浑浊;另一方面蝌蚪可以吸附在池壁上休息。但水泥池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在蝌蚪变化为幼蛙时登陆不便。解决的办法是:在池中搁置一些木板、竹帘,以供幼蛙登陆。水泥池面积一般为2-4平方米,池深50厘米,有排灌水孔,并留有陆地。若用土池培育蝌蚪,面积宜大些,一般为10-2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在池的沿岸应搭遮荫棚,或种植瓜果遮荫。

(二) 人工繁殖技术 1、亲蛙的选择 选作人工繁殖的亲蛙,无论雌雄,一般要求2龄以上,体重300克以上。个体小的亲蛙精子和卵子含量少,质量差,受精率也低。成熟的雌蛙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富有弹性,用手轻轻触其腹部,可感到成熟的卵粒。雄蛙喉部黄斑明显,鸣叫高昴。雌雄亲蛙均无病无伤,精力旺盛。 2、亲蛙的运输 亲蛙运输宜在春、秋两季进行,夏季高温酷暑,冬季严寒冰冻,均不宜运输。运输容器可用木箱或塑料箱。其高度约10厘米,大小以便于搬运为准。装箱时,箱底先垫铺一层水草。亲蛙装入小纱布袋中,每袋装1只,然后放入箱中。每袋之间也用水草隔开。装满后再铺一层水草,最后将箱子叠起盖严。运输途中每隔3-4小时洒水一次,保持蛙体湿润,这样可运5-6天。需要注意的是:亲蛙在起运之前,要先停食2-3天,以减少运输途中排泄粪便和感染疾病。另外,运输途中尽量减少震动,以免亲蛙受伤。 3、亲蛙的饲养管理 (1)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 亲蛙个体大,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如果放养密度过大,亲蛙在池内相互干扰,争食争地盘,影响其正常发育,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2只,雌雄为1:1或2:1,雄蛙过多,不仅与雌蛙争食争场所 ,而且易引起相互撕杀受伤,影响正常发育。 (2)饲养管理 在亲蛙下池前10天左右,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池消毒。亲蛙下池时用2‰的食盐水浸泡15-20分钟,再下池。亲蛙下池后,开始由于环境改变,很少出来活动,稍有声响即潜入水中。4-5天后即可活动摄食。亲蛙的饲料要求达一定的蛋白质含量,以亲蛙积累营养物质,促进其性腺发育成熟。在日常饲养中注意加入一定的肉骨粉和蛋氨酸,以增加怀卵量和精子活力。高脂肪、高热量的饲料少喂,以免亲蛙脂肪积累过量而导致难产。最好投喂一些鲜活饵料,如蚯吲、小鱼、虾、螺蚌肉等。越冬后的亲蛙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6%,产卵后1-2月,投喂量为体重的8-10%。每天上午9时和下午4时定点投喂。(3) 投喂方法 一般在池边设食台,其底部用密网、窗纱布或编织袋,钉在木框或竹框架上,浮于水面,使食台内保持3厘米左右的水深,将活食投放于其内,让亲蛙自由摄食,膨化颗粒饲料也可投放在食台上。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活饵死亡发臭或饲料变质,均应及时清除。 4、 人工催产(1) 催产药物、剂量及药液配制:用于亲蛙催产的药物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剂量为每千克亲蛙用3-5毫克或800-1000国际单位;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剂量为每千克亲蛙用20-25微克;其它蛙类的脑垂体,剂量为每千克亲蛙用6-8个。雄蛙剂量减半。也可用高效催产合剂、混合激素等。配制药液时,先称欲催产的亲蛙总体重,根据不同药物剂量,计算出用药量;再根据每只蛙注射1毫升-2毫升的份量计算出注射用生理水的用量,将药物溶解于水中。(2)注射的部位和方法。当水温达20℃以上,雄蛙鸣叫频繁,雌蛙腹部膨大时,即可催产。注射部位有腿部肌肉或腹部皮下。肌肉注射时,注射器与蛙体成450角进针1.5厘米;皮下注射时,用镊子夹起腹部皮肤,按水平方向进针2厘米;退针时轻轻按摩针孔,以防药液外溢。注射后应静放片刻,然后雌雄按1:1配比放入产卵池,6-8小时后,雄蛙叫声高昴,开始追逐拥抱雌蛙,即产卵受精。若超过10小时还未见抱对,需注射第二针,剂量为第一针的80%。 5.人工授精 亲蛙注射催产剂4—5小时后,即可见雌雄亲蛙互相追逐、拥抱,这时左手抓住蛙,右手顺着泄殖腔方向挤压雌蛙腹部,将卵子从泄殖孔挤入脸盆内,另一人解剖雄蛙,取出精巢并切碎,加入一定量的生理盐水拌匀制成精子悬液,泼洒在卵子上,用羽毛搅拌1-2分钟,使精卵充分混合接触,然后将受精卵移入孵化池或孵化箱内孵化。 6.受精蛙卵的人工孵化(1) 孵化前的准备 孵化蛙卵的设备大小由受精卵的数量多少而定,一般50—60厘米深的水体,每平方米可放受精卵5000—6000粒,水泥池、水缸、瓷盆、木盆、水族箱、鱼苗网箱等均可作为孵化工具,其中以水泥池和鱼苗网箱的孵化效果最好。使用前,孵化工具须用1‰的高锰酸钾液浸泡5—6天 ,然后注入清水,保持水深30—40厘米,用洗净消毒后的水花生等水草均匀地捕在水中,以不露出水面为好,用以支撑卵块,防止下沉,然后将受精卵块轻巧移放在水草上并漂浮水面。(2)孵化的环境条件:蛙卵的孵化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适宜能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a.水温是蛙卵孵化的主要条件之一,棘胸蛙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1℃,最适水温为25—31℃,水温高于35℃或低于15℃,就会出现死亡。水温为30℃,胚胎发育到鳃盖完成期需134小时,25℃时需188小时,孵化期间要注意水温的剧烈变化。b.孵化用水的pH值范围为6—8.6,但以7—7.5最好。c.孵化用水含盐度0.2%时,对胚胎发育无不良影响,但盐度超过0.3%时就会出现畸形,盐度达1%时,胚胎停止发育。d.蛙卵孵化用水的含氧量要求4毫克/升以上,低于3毫克/升,则会影响胚胎发育,低于2毫克/升,胚胎因缺氧而死亡。因此,最好采用流水孵化,以不冲动蛙卵为度;采用静水孵化,应经常换水,每天至少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4左右,以确保水含氧充足和水温稳定。e.孵化用水铁质及其他金属离子的含量不得超过饮用水标准,否则会降低孵化率。f.孵化用水忌接触农药,化肥。孵化要求保持稳定的水位,一般30厘米为宜。过浅,则水温变化大;过深,则沉入底部的蛙卵则受影响。(3)孵化管理:a.防晒防雨。孵化最好在室内进行,室外孵化时,要在孵化工具上方搭凉棚,既可防太阳曝晒,又可以防止暴雨击散卵块,沉入水底,影响孵化率。b.防止受精卵密集成团。若蛙产卵不慎或采卵操作不慎,使卵块粘成一团,则团块内层的卵粒因缺氧而坏死,并易霉发水霉,败坏水质,大大影响孵化率。卵团大太,应将其分小,使之单层排列,或用水草拨动卵块,使其疏散。操作时动作要轻,带水分离。c.防止水质恶化。未受精卵和坏死卵呈灰白色,腐败分解会产生有机酸污染水质,使正常受精卵发育受阻,降低孵化率。为此,必须及时用纱布制成捞海把坏卵捞出。腐败的水草等杂物也应及时清除。d.防止敌害。孵化用水需经40目的筛绢过滤后方可使用。万一水中混入剑水蚤、小杂鱼等敌害吞食蛙卵和小蝌蚪时,可向池中泼洒百万分之一的晶体敌百虫将其杀死,而对蛙卵及蝌蚪无毒害。

三、蝌蚪和幼蛙的培育

(一)蝌蚪的培育 刚孵化的小蝌蚪全长4-5厘米,头部有马蹄形吸盘,口位于吸盘的下方,卵黄囊很大,用于供给养料,随着个体长大,蝌蚪的游运能力增强,要转入蝌蚪池饲养。在蝌蚪转入前,应先将蝌蚪池消毒,水泥池用1/50000的漂白粉清毒,土池用0.2‰生石灰清池。 1. 蝌蚪的放养密度 蝌蚪的放养密度与水质、饲料、个体大小等直接相关。合理的放养密度,能提高蝌蚪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一般孵化10天后就要疏散饲养,每平方米放蝌蚪1500-2000尾;20天后每平方米放蝌蚪700-1000尾;30天后,每平方米调整密度为100尾左右。若水源条件好,饲料充足,饲养管理水平高,放养密度还可增加2-3倍。 2. 蝌蚪的饲养 蝌蚪孵出3天后就要开始投喂人工饲养,开口饲料以熟蛋黄为好。其用法:先将熟黄揉碎,加水化开,用40目的纱布过滤后全池泼洒投喂。每3000-4000尾蝌蚪每天喂熟蛋黄1个,每天早晚各喂一次。5-6天后,可改喂粉状饲料,投喂方法是:在池的两过各搭一根竹竿,用细绳把饲料盘捆住系在竹竿上,把饲料盘沉入水中10-20厘米。然后每天把粉状饲料搓成面团状,投放于饲料盘中,蝌蚪即可进入饲料盘内摄食。也可在池浅水处放设一块篾席,将饲料投在篾席上,投饲量根据蝌蚪的生长情况逐渐增大。10-20天内,1000尾蝌蚪,日投饵量50-100克,动物性饲料占60%,植物性饲料占40%,30天后到变态,每1000尾蝌蚪日投饵500-1000克,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各占一半,每天投喂2次,早晚各一次,若大面积土池培育,在放养前6-7天,向池内注入新水,并投放经腐熟发酵的畜禽粪或绿肥等作基肥培肥水质,一般每亩施基肥500-600Kg。在饲养期间,还要根据水质情况追施粪肥或绿肥,每次每亩追施量为5-10公斤。 3. 水质管理:蝌蚪个体小要求在较小的水体中生活,水深开始时以较清浅为好以提高水温促进蝌蚪生长,随着个体长大进入夏季,要适当加深水位,防止高温;冬季也应当保持适宜水位,使蝌蚪安全越冬。养殖蝌蚪的水质要求,“肥、活、嫩、爽”。若发现池水冒气泡或臭味时,要立即换进新水。一般6-7天换水一次,天气久旱炎热,池中的残饵剩料易发酵变质,污染池水,所以应每天清除饲料盘内的剩饵,并每隔3-4天换水一次,若水源缺乏,不易整池换水时,可开启蝌蚪池底部的排水口,排放一部分老水,再补充一些新水。另外,池中适当投放些水草(如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消耗养分、净化水质和供蝌蚪栖息。 4. 控制变态,培育大规格蝌蚪;幼蛙的个体大小与蝌蚪的大小有关,蝌蚪越大,其变态后的幼蛙个体也越大,如体长8-10厘米的蝌蚪,变态后的幼蛙体重仅4-5克,而体长14-15厘米的蝌蚪,变态后的幼蛙体重可达8-9克。个体小的幼蛙越冬成活率一般仅30%左右,并且即使成活的幼蛙,大多因体质瘦弱多病,开春后也已无力主动摄食,因而很难养成商品,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根据不同季节孵化的蝌蚪,采用不同的方法培育,以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4-5月份孵化的蝌蚪,采取增温或保温以及增加饲料动物性饲料比例等方法,加快蝌蚪生长,促使其早日变态,至7月份完成变态,再经100天培育,体重可达100克以上越冬,至翌年6-7月份可达商品规格。 6-7月份孵出的蝌蚪,水温适宜,生长速度快,但生长期短,应加强培育,多投喂动物性饲料,使之在9月份前完成变态,变态后的幼蛙应稀放精养。多喂养鲜活饵料,使其在越冬前体重达50克以上,方能安全越冬。 7月份后孵化的蝌蚪,生长期不足100天,即进入越冬期,若完成变态发育,则幼蛙因摄食时间短,体质虚弱,越冬成活率很低,在实际生产中,为防止蝌蚪变态为幼蛙越冬,通常减少动物性饲料,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在蝌蚪池上方搭遮荫架,并经常加注水温较低的河水洚温。适当稀养,促进蝌蚪生长,使其充分发育体长达12厘米以上,到翌年4-5月份变态,此时变态的幼蛙,个体大,体质好,生长速度比越冬前变态的幼蛙还快。 5. 注意防暑与越冬:适应蝌蚪生长的最佳水温22-26℃,当水温超过30℃时,水的理化性质发生剧变,将影响蝌蚪生长发育;当水温超过35℃时,蝌蚪便开始出现死亡,因此,在盛夏高温季节要搭设凉棚并勤换水,加深水位,以降低水温,当水温在20℃以下时摄食量减少,当水温在15℃以下时,蝌蚪停止摄食,但蝌蝌的耐寒性比幼蛙强得多,只要池中保持一定的水深,并在越冬池上加盖一些稻草,蝌蚪就能安全越冬。

     (三) 幼蛙的培育 1. 幼蛙池的建造 幼蛙池的面积不宜过大,大者几十平方米,小者3-5平方米均可,为了便于幼蛙驯食,以小池为好。幼蛙养殖可用土池,也可用水泥池,池深60-70厘米,保水性能好。为了防止幼蛙外逃和外敌入侵,幼蛙池四周要用芦帘或纱窗网布围起来,其高度1米左右。进出水口也要加拦网,以防进、排水时幼蛙外逃,高温季节,幼蛙池要搭投遮阴棚。周围种植面瓜、丝瓜或葡萄等。冬季,幼蛙池要搭塑料棚,并加盖稻草等,以保幼蛙安全越冬,幼蛙池内搭饵料台,兼作休息场所。 2.幼蛙的前期培育:蝌蚪孵出后约经80天左右的培育可完成变态成幼蛙,幼蛙的形态与生活习性已和蝌蚪完全不同,这时四肢已经长成,尾部逐渐缩小直至完全消失,口裂逐步加深,鼓膜形成,最后口裂延伸到鼓膜的下方,舌也成长发达,鳃退化为肺。这是棘胸蛙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时期,从此之后棘胸蛙不能长期潜入水中利用水中的溶氧,而需登上陆地或经常露出水面,在空气中呼吸,这时幼蛙刚刚形成,开始陆栖生活,其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在变化之中,各种器官还不很完善和发达,特别是捕食、运动器官还不很发达,捕食、运动能力较差,若得不到饵料补充,极易引起死亡。因此选择适口的饵料,精心饲养,是提高幼蛙成活率的关键。刚变态的幼蛙体重约5-15克,个体差别大,体质弱嫩,需进行一段时间的前期培育,前期培育主要是喂活饵料,以蛆和小杂鱼为最好,小杂鱼以长条形活鱼为佳,每100只幼蛙每天投喂100-150克。蛆在投喂之前都要用清水漂洗干净,保证幼蛙吃饱。幼蛙经7-8天的前期培育,体质强壮,即可开始驯食。 3.幼蛙的食性驯化:棘胸蛙和其它蛙类一样,在自然条件下历来以活的动物为饵,不摄死饵,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驯食也可吃人工饲料,其驯食方法如下:①以小杂鱼为引诱物质,在幼蛙前期培育时,首先选择长条形的小杂鱼也投喂,投喂一定时间后,将体型较高的鱼剪成长条形,或将长条形较大的鱼从中剪断混在活鱼中投喂,以后活鱼比例逐渐减少,死鱼比例逐渐增加,以至全部投喂死鱼。在死鱼占绝大部分时,逐渐加进颗粒饲料,最后全部投喂颗粒饲料。饵料都投喂在水中的饵料台上。饵料台以木条和纱窗布做成,放在水中。投喂小杂鱼时,由于小鱼的跳动,很快引诱蛙上台摄食,颗粒饲料浮于饵料台中央的水面,由于鱼、蛙的活动,使水面的颗粒饵料也随之波动,也能引诱蛙来摄食。逐渐适应习惯后,投喂任何饵料都会按时来摄食。②以蛆作引诱物质,将活蛆投放饵料台,由于蛆的蠕动而引诱幼蛙摄食。蛆的活动幅度虽然不大,对蛙的引诱速度也不及跳动的小鱼,但蛆比小鱼更适口,且活动能力弱,易于被捕食,营养价值高,最适合于饲养刚变态的幼蛙。投喂时,一定要将蛆用水漂洗干净,以免污染水质。当幼蛙习惯摄蛆后,可在蛆中掺入大小适度的颗粒饵料,以后逐步过渡到全部投喂人工颗粒饲料。③将已经驯化摄食的小幼蛙投放到未驯化的幼蛙池,由于已驯化的幼蛙摄食,可带动和刺激未驯化的幼蛙摄食。棘胸蛙幼蛙驯食是人工养殖过程中及其重要的一环,在进行幼蛙驯食时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①驯化的幼蛙要大小基本一致,以防以大吃小。②驯化池大小适宜,一般为3-5平方米,水泥池或土池都可,但池底要有一定坡度,无任何隐蔽物。池面过大,幼蛙分散,不便驯食。③放养密度相对大些,每平方米不少于100只,最多可达400-500只,如放养数量太少,密度稀,摄食竞争不明显,不能互相刺激和影响,驯食难度相对大一些,驯食的时间也长一些。④用饵料台驯食时,驯食水深以幼蛙后腿不能着底,池中也不应有任何可供幼蛙休息的陆地或悬浮物,迫使幼蛙上饵料台摄食和休息。⑤驯食要定时,每天在规定时间投喂2-3次,形成习惯后到时间幼蛙便会自动集中到饵料台上来。⑥保持水质清新。驯食时由于排泄的粪便和剩饵较多,易腐败水质,因此驯食时,每天要清洗饵料台,并换水一次,保证水质清新,防止疾病发生。 4.幼蛙的饲养管理① 幼蛙的放养:养殖幼蛙池的面积一般为10-15平方米,每平方米放养100只左右。同池的幼蛙应保持大小基本一致,防止弱肉强食,以大吃小。② 定时定量投饵,在适温期间,每天定时投喂2-3次,投喂量为蛙体重的3-5%,在投喂配合饲料的同时,也可投喂一些新鲜的饵料,如小鱼、小虾等。③ 保持水质清新,室内养殖需要每天换水,清洗池内和食台上的残饵和排泄物保持水质清新,室外土池养殖,虽然不需每天换水,但要注意水质不能过肥和发臭也要经常加注新水。④ 注意观察,及时防病,在每天投饵时,要注意观察幼蛙的摄食和活动情况。若发现有的蛙离群不活泼,或腹部鼓起浮于水面不下水,或垂头伏于池底,都是已患病的表现,要及时诊断,对症下药。⑤ 防除敌害,幼蛙的主要敌害是老鼠和蛇,要经常检查围栏投施,是否被老鼠等敌害损坏,损坏的地方要及时修补,以防幼蛙逃走或敌害侵入,在围栏网外定其投放鼠药杀鼠。⑥ 注意防暑和防寒:棘胸蛙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2-26℃,在饲养其间,水温超过32℃,幼蛙生长就受到影响,因此在高温季,蛙池要注意遮荫,如载种各种瓜果、葡萄等。在室内养殖要经常注意打开门窗,保持通风。在冬季,幼蛙不耐低温容易冻死,故要注意保温。室外幼蛙池要加盖塑料布,若遇雨雪冰冻,最好在塑料棚上加盖一层稻草,经常加注一些井水,保持水温在10℃以上。室内养殖,要密闭门窗,加深水位,或适当加温,保证幼蛙安全越冬。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